一个运动员的职业巅峰,大多数只够用一场奥运会。
能坚持到第二届已属不易,能扛到第三届的,那是传奇。
而28岁的龚翔宇,正要带着“全能战士”的标签,冲击自己人生的第四届奥运会。
她不是“天选之子”,像是那种一点一点垒起人生积分的普通人,但最后却成了最不普通的那一个。
一
2016年奥运会,镜头扫过那个在领奖台边上哭得一塌糊涂的小姑娘,不少观众才第一次知道龚翔宇这个名字。
那年她19岁,是女排阵中最年轻的选手。
那场对战塞尔维亚的决赛,她出场时间并不多,却凭借几次关键得分,赢得“福将”一称。
而泪水,并不是因为矫情,这些年她背过的包袱、扛过的压力,可比赛场上的传球沉多了。
比如那个多少有点“社死现场”的绰号——“龚彩虹”。
这称呼一开始就是球迷嘴里的“热梗”,来源于她打出的高弧度球:不杀伤、不冒险,像彩虹般优雅又保守。
被用来调侃她打球“软”,关键时刻总是稳中求稳,像是给对方挠痒。
但话说回来,打球“求稳”,难道不是一种技术选择,可惜在竞技体育里,观众只喜欢“狠”的。
她背着“龚彩虹”的标签多年,打球时不仅要拼技巧、拼身体,还得时不时看看“键盘声量”有没有超标。
更尴尬的是,央视都把这个绰号“包装”后端到了节目里,试图用一丝幽默化解争议。
可熟悉排球的人都知道,这么做其实相当于“国家认证”,算是变相揭了短。
面对这些,龚翔宇选择笑着回应,那份淡定背后,藏着的其实是更高段位的坚韧。
她不是一进国家队就被捧上天的“宠儿”,也不是那种天赋异禀“直接起飞”的选手。
相反,她更像是在排球路上脚踏实地的“搬砖人”,一点点靠努力换来认可。
小时候总有些孩子,喜欢立下“不着边际”的宏愿:“进国家队”、“长大要拿奥运金牌”。
很多人听完之后,觉得小孩嘴上说说,哪能当真。
可龚翔宇的童言,偏偏成了真的。
她从小学习成绩非常好,是老师眼里的“优等生”。
要不是当年那个小学老师一眼相中她的身高和运动细胞,拉去试训排球,说不定现在已经成了某高校图书馆里的卷王。
被“顺手牵走”去练排球之后,龚翔宇那种对待训练的认真劲,连老教练都说少见。
放学就去球馆,练完才写作业,谁也没见她喊过一声累。
家里人一开始也不是很支持,毕竟谁愿意把学霸女儿送去吃苦?
但她不拧巴,日复一日地坚持,最后连家里人也被打动了。
12岁那年,她独自去省体校报到,刚进队那阵,所有人看她都是“魏佳萍的女儿”。
她不服气却也不反驳,背地里拼命练,一边提高技术,一边积攒实力。
心里就憋着一个目标:有一天让人说“魏佳萍是龚翔宇的妈妈”。
二
而且,她的上升之路并不轻松,尤其是在位置转换上,从二传变成接应,每一次都需要重新适应、调整打法。
她的性格里有种隐忍和倔强,不争不抢,却能在关键时候站出来救场。
进入国家队后,队里有朱婷、张常宁这些光芒万丈的前辈,她更多时候是在默默扛活。
很多人不太注意她,但只要比赛打到胶着,教练第一个想起的常常是她。
2015年的中国女排联赛,江苏队原本排兵布阵整整齐齐,谁知大将惠若琪突发身体不适,连上场都成了奢望。
原本众人以为这场“苏沪大战”,江苏只能象征性打打气氛,谁料年仅18岁的龚翔宇,直接在球场上开了个大挂。
当时的上海队可不是什么省油的灯,不仅是上届亚军,还请来了两位外援猛将,场面上活像两辆坦克。
而江苏这边,场下躺着主力,场上顶着娃娃脸的龚翔宇第一次代表一队首发。
很多人还没搞清楚她到底打什么位置,就见这位新面孔一轮又一轮强攻砸得对方措手不及,全场独得17分,直接拿下队内得分第二。
比赛结束后,观众席一片哗然,教练席有人在翻名册,媒体在后排疯狂查资料:这个龚翔宇,到底是哪里来的?
这样“不请自来”的爆红,多少带着点江湖气。
别人打了三年都未必能出名,她一场球就直接破圈,从“谁家小姑娘”变成了“江苏队主力接应”,而且是一打就是全场的那种。
从替补到“奇兵”,这张牌打得既狠又稳,直接让江苏拿下开门红。
次年,她刚满19岁就进了国家队,时间掐得精准,谁都不敢预料她会不会只是“跑龙套”。
但几个月之后,瑞士女排精英赛上,她用一场场“实打实”的输出证明自己不是“运气型球员”。
那届瑞士赛,她打了五场比赛,四场是得分王。
不仅进攻下得准,防守跟得上,发球质量也在线,最终拿下“最佳接应”的称号。
在这之前,她并非国家队奥运人选的热门人选。
可经过这轮比赛,原本排在她前面的“稳上型”老将们,位置开始有些松动。
她是那种越打越有劲的人,别人还在回温,她已经开始掐准节奏布点进攻。
教练组的名单调整越来越频繁,外界的呼声越来越高,直到奥运名单公布那天,她的名字赫然在列。
三
进入奥运会,龚翔宇的节奏没有掉线。
有些球员在替补席上坐得久了会“手生”,她则属于一上场就来电的那种,攻守节奏极稳,是那种“别人崩盘时还能稳住”的存在。
许多观众只记得领奖台上的她泪流满面,却忘了她在比赛关键时刻悄无声息地完成得分。
没有人天生幸运,也没有人天生“福将”。
她能走到那一步,靠的是前期一场一场赛出来的底气和比赛里的冷静执行力。
再看回这几年,龚翔宇身上的“稳定感”越来越强。
不再是某场比赛的灵光乍现,而是全赛季的高水平常态。
今年,28岁的她正式接过了中国女排队长的袖标,这一刻比拿金牌还让人唏嘘。
因为她不是一开始就站在聚光灯中心的那类人,而是在边缘兜兜转转,用十年时间爬到“领队”位置。
她不擅长“喊口号”,但训练场上动作标准、比赛场上永不掉链子。
这种不张扬但能抗压的存在感,让她成了真正意义上的“脊梁型”选手。
2025年的女排新周期,她不仅自己状态在线,还担任起“带小孩”的角色。
她在采访中曾提到,新进队的小将一个个活力四射,看着她们训练后满脸喜气,自己也跟着充满干劲。
这种代际传承,不靠嘴说,而是在日复一日的训练和比赛中默默延续。
今年国内超级联赛,江苏队一路夺冠,龚翔宇是队里的核心进攻点,总决赛砍下13分,左右比赛走势。
她是那种不靠花活、不靠名气的球员,用手里的“基本款”打出国际范儿的模板人物。
6月,龚翔宇成为LOVB签下的第一位中国现役球员,不是传统意义上的“留洋镀金”,而是一次实打实的国际输出。
这个级别的联赛不是“交学费”性质的陪跑赛场,而是真正意义上的精英联赛。
她终于把自己“打”出了国门,也终于用成绩摆平了所有关于她是否“够资格”的质疑。
因为她的每一分荣誉,背后都有十倍的训练量在撑着;她的每一次突破,都是从“被替补”的压力里硬扛出来的。
龚翔宇不是那种初登场就全场聚焦的角色,但她属于那种到了关键时刻就不会退缩、让你放心把球交给她的队友。
如今进入第四个奥运大年,她不再是那个抽泣的小女孩,而是那个能带队冲金的女排队长。
结语
她不是被造就的女排英雄,而是一路从人群中站出来的普通女孩。
只是,她比别人更拼命、更耐得住寂寞。
参考资料
流泪是积淀的欢笑——记连云港籍女排奥运冠军龚翔宇.江苏省体育局 [引用日期2016-09-9]
龚翔宇女排亚洲杯个人秀 决赛21分剑指东京奥运.体球网 [引用日期2016-09-22]
江苏女排18岁奇兵眼前一亮 国青接应曾打二传.新浪体育 [引用日期2020-02-19]
中国女排队长龚翔宇加盟美国女排联赛.百家号-北京日报客户端 [引用日期2025-06-13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