欢迎光临首都城市网!

当前位置: 首页 > 文化

厦门同安古坑村:三角梅更“红”了

近年来,厦门市同安区美丽乡村“各美其美”,乡村发展“百花齐放”。同安区汀溪镇古坑村里,曾经,清澈的西源溪南北流淌,滋养沿溪而生的三角梅花开满树;而今,一株三角梅的潜力被挖掘,国家地理标志“同安红”不仅红了古厝,红了生活,古坑村也成为“网红打卡地”。 

古厝花海交相辉映 成为网红打卡地 

三角梅怒放时节,行走在古坑村百亩三角梅基地,犹如置身于梦幻花海,游客络绎不绝。古坑村的一抹“红”声名远播。 

古坑村三角梅基地里蝴蝶展示区、艺术造型区、育苗区和大棚生产区齐全,辐射形成集产、销、学、研、旅为一体的三角梅特色村。古坑村因此获评中国美丽休闲乡村、省级“一村一品”示范村。

三角梅产业园生态环境优美。张启智 摄 

一年四季枝不枯、叶不败、花不谢,三角梅作为市花在厦门随处可见,尤以春秋两季为盛。最具有代表性的“同安红”品种红得纯净、艳得摄人心魄,于2015年获得国家地理标志。古坑村就是“同安红”三角梅地理性商标的发源地。 

如今,古坑村三角梅达400多个品种,拥有国家林业和草原种质资源库挂牌的首个三角梅基地。当地挖掘三角梅苗木和盆景造型资源打造生态观光游,花团锦簇的三角梅与闽南古厝民居交相辉映,田园风光美不胜收,民宿旅游日益发展。 

人气聚集让村里的三角梅销售冠军叶东权当了一回“网红”。他精心布置自家庭院“东权家的小花园”,在网络平台引起关注,不少游客来此参观小憩,顺便买上几盆三角梅。“最多时候一天能卖上万元。”叶东权种植三角梅已经第6个年头,他更加信心满满。 

锚定三角梅产业 释放生态富民效益 

叶东权善于拓展销售渠道,点子多。20多年前,古坑村如何发展却是他和村民们的共同困惑。古坑村依山傍水,但是山多地少,没有工业支撑,发展的出路在哪?种植三角梅之前,叶东权先种了15年蘑菇,当上全村最大的蘑菇种植户。后来产业发展不起来,蘑菇不种了,他开始在村里养猪,又养了10年。 

古坑村党总支书记叶建发介绍说,以前村里不少人靠养猪谋生,环境脏乱差、气味刺鼻,政府开始引导村民退养生猪。于2016年完成生猪退养后,古坑村选定三角梅种植为发展方向,日照充足、自然环境适宜让这里培育的三角梅更加优质。 

古坑村通过“企业+合作社+农户”的发展模式,引进三角梅龙头企业厦门千日红园艺有限公司入驻发展,引导村民土地流转,打造种植基地,还成立了满枝红花卉种植专业合作社,既确保技术、品质,又保障销售。目前,古坑村已有70多户村民种植三角梅,种植面积超过500亩,年产值2000多万元,每年向供应市场商品苗100多万株。 

“一亩三角梅约为种植户增收3.5万元。”叶建发替村民算着收入账,“现在三角梅产业富了村民,更靓了村容,真正宜居宜业。”

三角梅产业园一隅。张启智 摄 

传统村落活力焕新 美丽乡村充满获得感 

古坑村曾是个“进士村”,文化渊源深厚,九思堂、武魁第等20多栋闽南匣钵古厝留存至今。三角梅掩映下,红瓦白墙、硬山式屋顶、燕尾脊构建起古坑村的独特文化与乡愁。 

叶建发说,古坑村在做强花卉产业的同时,正在结合美丽乡村建设,依托古厝群延伸发展民宿旅游。目前,三角梅基地内的古厝被修缮利用作为三角梅企业办公、研发、接待场所,为村民带来租金收入,还吸引游客参观,旅游产业得到大幅提升。 

一到节假日,村里处处生机盎然,村民与游客都徜徉在舒适花海中,许多村民开起餐饮店、支摊位售卖农特产品,收入跟着不断增加。

古坑村是“同安红”三角梅地理性商标的发源地。 张启智 摄 

村民生活红火起来,发展三角梅富民产业的热情依然不减。今年73岁的叶赐挺是村里最早带领种植三角梅的农户之一,他至今还会到漳州等地与同行交流学习,提升技术、丰富品种。他带头成立的厦门银溪源花卉专业合作社,把100多个品种的三角梅销往安徽、重庆、新疆等全国各地。 

叶赐挺说,最近几年受疫情影响,三角梅销量有所下降,但每年10万的收入还是有保障。(张启智 王玉松)

本文来源于网络,不代表首都城市网立场,转载请注明出处
我要收藏
0个赞
转发到:
阿里云服务器
Copyright 2003-2025 by 首都城市网 sd.newsfc.cn All Right Reserved.   版权所有
关注我们: